正殿 龍邊小港 虎邊小港 中殿 太歲 內外五營 下桌桌腳

虎邊小港

福德正神

(上排於台灣雕塑、下排於大陸雕塑)

 

福德正神〈土地公〉的故事

摘錄自<<府城總祿境下土地廟>>網站

    福德正神古有后土、社神、社公、土地、等諸稱,民間習稱為「土地公」或稱為「伯公」。於市街、寺廟皆以福德正神尊稱。

    《禮記•郊特性》:「家主中霤而國主社」疏:「中霤謂土神」:《呂氏春秋•孟冬記》:「是月也 .........大割,祠於公社及門閭,饗先祖五杞 」高誘註:「五杞:木正句芒其祀戶,火正祝融其祀灶,土正后土其祀中霤:后土為社,金正蓐收其祀門,水正玄冥其祀井」:《白虎通》云:「古者自天子下至庶民,皆得封土立社,以祈福報功,其所祀之神曰社,其祀神之所亦曰社」又云:「人非土不立,非穀不食,故封土立社,示有土地也」。因之后土就是社神、土神。

    《神異典•社稷之神部總論》:「先儒以社祭五土之神,五土者:一曰山林,二曰川澤,三曰丘陵,四曰墳衍,五曰原隰。明曰社者,所在土地之名也:凡土之所在,人皆賴之,故祭之也」,所以凡是土地所在就有社神,大至一國,小至地方,不論尊卑,無所不在,俗謂:「田頭田尾土地公」就是對社神親切的暱稱,蓋早期先民入台,開荒墾地,人與天爭,蓽路藍縷,乃有斯土,因之視土地公為隨時隨地的保護神。 


    《春秋左傳》云:「共工有子曰句龍,佐顓頊,能平九土,為后土,故封為上公,祀以為社」:明人姚屺瞻云:「今世俗之祀土地,又隨所在以人實之,如縣治則祀蕭何、曹參,翰林院及吏部祀唐韓愈,夥縣縣治大門內祀唐薛稷、宋鮮于侁,常熟縣學宮側祀唐張旭,俱不知所自始:若臨安太學祀岳飛,則因其故第也:湖州烏鎮普靜寺祀沈約,則因寺僧本祀約也,若此者不一而足」。所以土地公由地神變為人神,顯示中國人「天人合一」的多神觀念,極具包容性與親和力。

    至於土地公又稱為福德正神,可能來自以下的一則故事:話說商周時期某上大夫有家僕,姓張名明德。上大夫之幼女因在家鄉思父心切,由張僕陪同擬赴任所晤親,然而路途遙遠,不料半途天又降大雪,小女幾為凍死,幸張僕舍衣救幼主,自己反而被凍死。義僕死後,空中突然現出「南天門大仙福德神 」八字,時人異之,咸認係上天賜義僕封號,上大夫亦感念張僕大恩大德,立廟以祀。迨周武王時贈號后土,故土地公亦稱福德正神。

祭祀土地公〈福德正神〉之由來


    我國以農立國,所以一向很重視土地,古代的人以為有土地纔能種植五穀,有五穀才能養活人類,使人門能豐衣足食,因此對於土地常懷感謝之念,久而久之便把土地當做神明來敬奉了。

    古代的聚落叫做「社」,「孝經緯」說:「社,土地之圭也。土地闊不可盡敬,故封土地為社,以報功也。

    「土地神」即民間所謂「土地公」又稱福德正神,古時天地之神,均由歷代帝王或地方官員奉旨祭祀,稱之為春秋二祭,民間百姓不得祭祀,古代的人對於土地常懷感謝之念,為祭祀土地公,因此發展出一種祭祀土地公的方式來區別於官方的春秋二祭,以免冒犯天威。

    我國是個農業立國的國家,農事與季節有很大的關係,古人在播種的時後,就會祭祀「土地公」祈求豐收,而在收成的時候也祭祀「土地公」報告豐收,以謝「土地公」,前者叫「春祈」、後者稱做「秋報」。

    古人於「秋報」時向「土地公」祈求賜福賜福降祿,八月十五日,恰是五穀收成的時候,這一天,民間百姓都會祭祀「土地公」報告豐收,現今之「中秋節」可能就是「秋報」的遺俗,經過後人益事精華,而漸漸盛大起來。

    雖然現今社會形態已經改觀,百業繁榮,一般生活安定,商店,工廠或一般家庭,依然篤信「土地公」,視「土地公」為福神,財神,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(春祈)與八月十五日(秋報)均勤拜土地公,對於土地感恩之心未嘗間斷。